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字型小 字型中 字型大

反恐宣導

最後更新日期:106/07/10 列印

恐怖主義威脅

      TERRORISM

近期法國巴黎發生的連續恐怖攻擊及美國加州聖貝納迪諾郡的恐怖槍擊事件,不是涉及「伊斯蘭國」的「恐怖分子」,就是受到恐怖主義組織或仇恨意識形態影響的「本土成長暴力極端主義分子」。雖然兩起事件攻擊者之性質不同,但是均與恐怖主義組織有關。都是在一般「市民社會」針對開放、人流自由及群聚的空間發動攻擊,且沒有鎖定特定目標,卻是盡一切力量要造成最大傷亡。

恐怖分子攻擊之二項戰略指導原則:

第一、就是針對國家之「耗損而弱化」原則。亦即作為一群「非國家行為者」自視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對抗「國家力量」,也沒有想過真的可以擊敗一個國家,因此常是利用被攻擊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所忽視之「弱點」進行「非對稱性攻擊」,且因恐怖分子與被攻擊國家在比較上是「敵暗我明」,又能快速機動地調整戰術,並以自殺作為必要攻擊手段;因此,任何國家之反制措施,大概均是購買裝備最新且昂貴的科技設備,同時在威脅評估之「特定時空」下派出大量的軍警人員,盼能夠收到嚇阻之效。但是常可以發現,數百萬美元的檢測機器卻無法完全阻止恐怖攻擊、一層又一層的繁瑣安檢程序也未緝拿到多數恐怖分子,卻引起民怨四起,當情治人員疲於奔命後之喘息片刻,不料攻擊又發生了。因此,如何在符合成本效益又不擾民的情況下,收到最大的反恐效果,已是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最大難題。

第二、就是針對民眾之「驚慌而誇大」原則。國家安全工作之基本守則就是「要多做而少說」,但是民眾卻常無法區分而把國家安全工作視為一般行政事務而希望更加透明。恐怖分子就利用民眾此等預期,透過威脅或是攻擊而使民眾恐懼,造成間接施壓政府採行各項中斷日常事務運作措施,不自覺地型塑「緊張氛圍」,此恰好落入恐怖分子所企求之宣傳陷阱,並製造更多的社會對立。

(取自清流月刊◎中央警察大學教授兼恐怖主義研究中心主任 汪毓瑋)

提高防恐意識、減少恐攻衝擊

2015年11 月, 黎巴嫩貝魯特、法國巴黎及非洲的馬利接連發生重大恐攻案,美國總統歐巴馬復公開宣稱臺灣為全球反恐聯盟一員,伊斯蘭國恐怖組織隨即貼出我國國旗,認定臺灣為敵國之一,並威脅將採取報復性恐攻。

臺灣應防國內政治性孤狼恐攻
       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認識敵人是最佳的準備,得以事先規劃防範措施,以及模擬演練,一旦發生恐攻案,即能從容應變,妥適處理突發狀況。臺灣相對安全、安定,未聞有任何激進組織,亦無年輕人前往伊拉克或敘利亞加入聖戰士行列,但不能排除潛在孤狼在島內存在可能性,其驅動力也許與伊斯蘭教無關,但可能因政治激進思想而反政府,最後採取暴力手段,攻擊無辜人民,製造孤狼恐攻案。

      臺灣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政治高度民主,人民享有充分宗教自由,不用擔心會有族群或宗教優越主義為動機的獨狼恐攻案,但要防範個人或政治動機的恐攻案,特別是近年來因國家認同、兩岸關係、選舉等因素,社會嚴重分裂,在富有國家驅動恐怖主義的社經因素亦在臺灣浮現,如移民政策負面評價、對新聞低度信任、高犯罪率、高收入差異、政府低效能、對教育體系低度信心、年輕人高失業率、高度城市化、對民主低度信心、社會低度凝聚力、毒品犯罪普遍化等,容易滋養本土激進分子,一旦受到鼓舞,極可能發動政治性孤狼恐攻。防範恐攻具體作為
一、預防措施
(一)個人安全:
1、非必要,避免前往易發生恐攻之國家或城市,亦應減少參加大型聚會,特別是西方人士經常出入處所。                                                                                                                                2、經常教育家人安全重要性,養成自我保護習慣;並要求個人及家屬記下火警、交通事故、警察、救護車等緊急聯絡電話,以及部分同仁手機電話。
3、個人車輛最好停放於車庫內,在外時亦應停在有人看守之停車場;有司機者, 應嚴守「人不離車」之要求,並養成隨時關鎖車門及車庫之習慣。
4、不隨意拆卸來路不明之包裹或郵包,如發現可疑,電請警方協助檢查及開封。
5、出入公共場所,隨時注意緊急出口、逃生梯、樓梯間、消防設施等之位置。甚至心中事先模擬緊急狀況處理程序及逃生方式。
(二)辦公處所安全:
1、安全防護人人有責,每人均有責任事先協助蒐集、了解恐攻預警情資,俾以掌控動向及預作防處。
2、發現不明身分人士逗留徘徊辦公處所附近,應主動查詢對方身分,必要時,告知相關負責人或逕行聯絡警方處理。
3、避免在辦公處所存放易燃、易爆物,並加強檢查消防設施,保持堪用狀況。
4、特殊時期,隨時隨地留意工友、司機等行止,防範恐怖分子脅迫或收買,致對我人員或辦公處所展開攻擊。
5、加強門禁管制工作,每日清晨應先檢查辦公大樓及園區,察看是否有不明包裹或可疑物品。
二、處置措施
(一)被擄為「人質」因應要點:
1、處變不驚,沉著應變;若可能,以從容態度及沉穩話語安撫恐怖分子,但千萬不可與之爭辯或責罵對方。
2、切記勿與其他人質(包括同時被擄之家人)交頭接耳或以敵人不懂之語言溝通。
3、順從恐怖分子指令,包括接受渠等給你之食物、香菸等。
4、設法了解所在處所相關位置或設法留下痕跡,此將有助於警方追蹤下落。
5、營救行動進行時,應設法與恐怖分子保持距離,或儘可能平臥在地、靜止不動,切莫作突發之動作。
(二)遭遇恐攻時因應要點:
1、遇爆炸案時,保持冷靜,立刻就掩護體(如堅固桌面、牆角)臥倒,確實了解自己所處位置及爆炸現場位置。
2、遭遇輕型武器攻擊時,應立即蹲下或採低姿,減少受攻擊面積。
3、如有餘力,可協助同仁或朋友避難;另個人無徒手戰鬥技能,無需逞強與恐怖分子嘗試搏鬥。
4、如遇濃煙或毒氣時,以濕毛巾或手巾遮住口鼻,壓低身體,迅速向室外移動。
結語
毒品犯罪是萬國公罪,恐怖主義是全民公敵。在現今的21 世紀,人人談「恐」色變,恐怖組織確實達到宣傳與恐嚇效果,2012 年全球死於兇殺案人數是四十三萬七千餘人,是2014 年恐攻案死亡人數的13 倍。美國著名智庫「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在2015 年出版的研究報告亦言,即使2001 年是美國人死於恐攻最多的一年,當年美國死於胃潰瘍的人數都比其為多,也許我們確實誇大了恐怖主義的可怕,但恐攻卻是無所不在卻又看不到的敵人,不能掉以輕心。

(取自清流月刊◎法務部調查局國際事務處專門委員 陳能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