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112古代錢幣郵票

郵票編號 D112
郵票名稱 特112古代錢幣郵票
所屬類別-主別 特種郵票
所屬類別-所有類別 錢幣
發行日期 民國64年05月20日起
停售日期
票  幅 25.5 x 36
小全張張幅
承  印  者 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繪  圖  者 溫學儒
設  計  者
攝  影  者 吳呈芳、黃博雄
鑴  版  者
創意指導
全張枚數 100(10x10
刷  色 彩色
印  法 平凹版
用  紙 國產76磅郵字水紋紙
背  膠
齒  度 13

說明


  中國錢幣起源甚古,其重要型式,先後可分為貝、布、泉、刀、圜錢、銅元及金、銀、鎳、皮、紙幣等多種。太古行物物交換,繼取貝殼為交易之媒介,嗣則雕骨以仿海貝。春秋吳 楚又仿貝鑄銅,稱「蟻鼻錢」。及農業漸盛,遂仿鑄為「鏟幣」;戰國後稱之為「布」,又稱為「泉」,次則當時文士竹木書簡,削括必用小刀,刀亦可易物,因而有「刀幣」之鑄行。再次,婦女紡織,其機具有輪,乃仿其輪形鑄為圜錢。終以刀有柄易折,布有角易損,皆不便,因此至秦皆廢而不用,俱行圜錢。以後漢、魏、晉、唐以迄宋、元、明、清及民國初年均沿用,僅鉅細厚薄文字等因時而異。

  郵票圖案說明如下:

1  元 周圜金:為圓形錢幣,此幣面文「焛陽一斤」,焛為古藺字,近世出土,面文4字右旋讀,圓孔,面背皆無邊廓,形制與錢文筆畫,皆與「長垣一釿」相近,面文「陽」字,易下為折筆,在有陽字古刀布中,獨同平陽方足布之筆法,「焛」字,與焛布寫法相同,但藺陽地名未見經傳,此幣諒係與焛市同地(今山西離石西北50里)而鑄造較晚之趙國貨幣。


4  元 秦半兩:秦兼天下,統一幣制,將貨幣分為2等,黃金1鎰(古制24兩為1鎰)為1金,名為上幣,銅錢形質與周錢相似,又曰「半兩」(古制12銖為半兩),重亦為半兩。周錢,是指圜金而言,惟圜金係圓形圓孔,半兩則為方孔。半兩錢乃是圓孔改為方孔之始,亦為取代形制龐雜錢幣劃時代之創舉。


5  元 漢5銖:此錢稱為上林5銖錢,面文「5銖」,重亦為5銖,漢武帝時,令上林三官(鑄錢機關)鑄5銖錢,通行於全國。從此,5銖錢直至隋朝,行用七百餘年,此為我國貨幣史上,行用最久之貨幣。


8  元 梁5銖:梁武帝時之鑄錢,面文「5銖」,重量亦為5銖。錢與錢孔之周圍,均有邊廓。